Dutch oven cooking classes (119)
2020 餐飲五大趨勢年度回顧:向內探求的力量
他舉例,蘭(Orchid Restaurant by Nobu Lee)外燴主廚李信男曾有長時間在紐澳工作,他特地從紐西蘭帶來 Te Mana 羔羊肉、紐西蘭紅鹿里肌等入菜,希望給客人帶來不同的口感與風味;而長時間在美國學習、成長的他,也想尋找看看未來能有什麼能運用上的美國食材。 2020 年,疫情帶來非比尋常的一年,為台灣餐飲界與消費者都帶來了深層改變,也預見未來不一樣的風貌與前景。 張鑑弘說,一般自己沒有使用電動車的老闆,在公司換車時可能會有點猶豫,他自爆會買電動車是和總在油表到底時再加油的習慣有關,因為心態上是到處都可加油,即使最糟情況也有道路救援,但還是發生開到沒油、搞到車壞的冏況。 3年前換自用車時,覺得油價貴、保養維修費高,加上又沒有長途需求,所以換購特斯拉,現在他大概還有1/3電量就會充電,出門也養成習慣規畫路線,家庭旅遊前也會找尋有充電服務的飯店,「習慣改變就好,開過電動車就會發現回不去了」。 張鑑弘表示,最早家裡是位於公館的世紀西點麵包店,附近是住宅區也有機關、學校,從小到大的印象中,店裡生意都不錯,後來隨早餐店、速食連鎖、便利超商的興起,分食掉早餐市場大餅,傳統麵包店生存發展備受考驗,但是他卻看到外送、外燴服務的需求前景,於是大膽提議轉型。
經濟部統計處109年度的報告顯示,109年有近四成(39.2%)的業者與餐飲外送平台合作。 顯見餐飲外送平台受惠於疫情而快速發展,許多的餐飲業者除了提供自有的外送服務之外,也另外與外送平台合作,爭取網路行銷與曝光機會,進而開拓客源。 four.各主要國家內需市場概況: 主要國家零售市場受疫情影響已逐步降低:我國、美國與南韓受惠補助與紓困方案推動,加以消費者轉往線上採購,淡化疫情衝擊,零售業營業額於2020年及2021年創下新高,且今年1-10月營業額明顯較疫情前同期成長,分別增加10.7%、32.0%及17.4%。
在飲料業方面,近年飲料業家數、營收均逐年攀升,而相對於餐食業來說,飲料業受到疫情的影響較小,飲料業家數與營收在109年之成長率分別為7.4%與3.3%,而餐食業則是4.9%與0.5%,飲料業的家數、營收成長表現皆優於餐食業。 手搖飲料商機吸引了許多業者投入,帶動了飲料業家數與營收的成長,如人氣網紅滴妹在109年也搭上手搖飲熱潮,創立自有品牌,憑藉網紅優勢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也有業者跳脫流行的珍奶熱潮,以手工茶凍與在地小農茶葉為訴求,打造有別於珍奶的手作凍飲,來吸引市場上不同的客群。 綜上所述,疫情爆發重創餐飲業經營,整體餐飲業營業收入減少,在營業家數持續成長的情況下,同業之間的競爭狀況將持續升溫。 此外,除面臨業者彼此之間的激烈競爭,根據經濟部110年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結果顯示,營業成本、食材、人事及租金等成本上升亦為餐飲業者所面臨之困境。 受疫情影響,進口原物料價格、國際運輸時間及費用皆不穩定,壓縮餐飲業者利潤,也迫使業者將經營成本反映在商品售價上,2021年開始陸續有業者宣布調漲。 餐飲業進入門檻低,加上商品同質性高,因此容易被快速模仿,隨著同業之間競爭加劇,餐飲市場逐漸趨於飽和,為強化市場競爭力,愈來愈多業者嘗試提供多元化服務,並致力於服務品質的提升,積極建立品牌形象,強化商品附加價值,創造差異化的服務體驗,以與其他業者做出區隔。
您的數據可能會與其他的米其林關聯公司(TabletHotel和Robert Parker)共用,以便我們更好地瞭解您,並在您同意的情況下向您發送促銷優惠資訊。 您可以通過管理您的使用偏好或使用我們的電子郵件中包含的連結隨時取消訂閱。 當您持續瀏覽本站時,說明您已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 來評估與蒐集訊息,提升用戶體驗,以便能根據您喜歡的內容來為您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
但 Gēn Creative 大廚劉世揚認為,這時候卻也最適合回歸餐飲產業的起點,付出關懷,帶動善的循環。 不能出國,把所有的人帶向探索台灣的旅程,到了每一站,品味台灣各地的滋味與飲食文化成為旅行的必須,台灣人吃得越來越深入;而被迫留在台灣的大廚們,也有機會與時間向內探索,更深度挖掘在地食材。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專案副理郎美囡分析,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但經過3年來不時的警戒調整,許多人生活習慣已大不相同,即使逐漸回歸正軌,過往的生活習慣恐怕也很難回頭。 2021年5月開始全臺進入疫情三級警戒,餐飲業首當其衝,餐飲場所禁止內用,用餐管制措施更加嚴格,為因應此波限制,餐飲業者亦紛紛祭出因應措施。 加上北海道帝王蟹腳、龍蝦、海蔘等高級海鮮食材無限供應,還有繽紛甜點,每一款都足夠瓦解女士們減肥的意志力。
但今年下半年開始,他不再出國,改在餐廳坐鎮,餐廳也將單點菜色改為推出不定期更換的賞味菜單。 除了疫情限制,原因也是去過基隆崁仔頂魚市場或屏東泰武鄉布農部落、寧夏夜市等台灣東南西北各地的他,發現了台灣食材的魅力,能給予他充沛的創作能量。 疫情讓許多主廚不得不開始許多關於經營餐廳的新思考:提供餐飲服務,或許不只在能餐廳現場? 除了外帶外送,許多主廚也開始跨界合作,以不同形式傳達美味,也是分散經營風險。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專案副理郎美囡分析,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不過經過這三年不時的警戒調整,許多人生活習慣已經大不相同,即使逐漸回歸正軌,過往的生活習慣恐怕也很難回頭,而外送平台高額的抽成費用等額外增加的新成本,除迫使餐飲經營型態得做適度調整,也會影響房東是否願調整租金,以因應未來市場的變局。 零售業:在2020及2021年雖有部分時間點受疫情衝擊,致營收下滑,惟在網路銷售持續成長,加上政府祭出相關振興及補助措施下,帶動2020及2021全年營收均已回到疫情前規模,今年1-10月已明顯超越前三年同期水準。
新冠肺炎疫情瀰漫全球2年,不只國際觀光客減少,台灣民眾經歷去年的三級警戒後,也改變過去習慣內用、大啖美食的習慣。 根據經濟部資料,2021年整體餐飲業營業額為7280億元,較2020年衰退6.37%,其中飲料店營業額為924億元,年減5.52%;餐館類為6094億元,年減6.21%;外燴團膳類僅有261億元,年減12.66%。 去年餐飲業營業額年衰退6.37%,其中以外燴團膳類年減12.66%最慘,寫下9年新低。 專家指出,許多餐飲業者禁不起長期作戰壓力而歇業,但房東多為免打壞店面行情、租金降價普遍不多,「未來店面市場變化耐人尋味」。 台北花園大酒店順應不同客群的市場需求,來提供企業尾牙春酒多元化餐飲選擇,除經典江浙、粵菜、台菜等的中式宴席外,另有花園thai thai泰式風味自助饗宴及饗聚廚房無國界料理。
因應疫情,不少米其林餐廳推出餐酒搭配、葡萄酒外帶甚至在家享用的調酒組合——雖沒辦法到餐廳,也能在家享受米其林餐廳豐富的酒藏,或是侍酒師、調酒師的搭配巧思。 更多元包容的餐飲選單、奈米技術的食材、回歸基礎的料理——這些都是亞洲頂尖餐廳大廚認為 2023 年將會出現的餐飲新趨勢。 而走過半世紀的一星餐廳大三元整修後重開,花了許多時間考察本地食材,也重回尋找粵菜的原本滋味,找到許多老菜譜,回歸原點,重審初心;餐盤推薦餐廳晶華軒廚藝總監鄔海明也探尋自己的根源,一年來陸續推出許多香港家常經典菜色等,都是大廚或餐廳回歸自己、再出發的好例子。 她說,這段期間她也更有時間去深入挖掘台灣食材,在亞洲主廚高峰會上,她特地請熟識的農民送來在地有機栽種的櫛瓜花,希望分享給在地的大廚;前陣子她也在冬季菜單中推出蔬菜套餐,使用超過 50 種台灣在地種植的花果蔬菜創作。 日本高中生惡搞迴轉壽司事件後,當地餐飲業者提心吊膽,紛紛提出相關的食安對策。 像是一蘭拉麵不再讓顧客自行取用水杯,改由店員提供,還有在店內拍攝影片,也要事先申請。
餐飲業者加速外送服務及數位轉型:疫情催生餐飲業提供外送服務,今年5月餐飲業提供「宅配或外送(含加入外送平台)」之家數占比64.6%,較疫情前(2019年4月)增加21.3個百分點。 另業者加速數位轉型,強化數位服務,餐飲業者有提供「線上點餐系統」服務之比率較疫情前增加18.6個百分點,而導入「線上訂位服務」、「行動支付服務」占比亦較疫情前提升。 實體通路業者加速數位轉型:零售業者自疫情爆發以來紛紛積極自建或加入網路購物服務平台,截至今年第3季布局線上銷售管道之家數占比達49.5%,較2019年第4季上升10.9個百分點。 整體而言,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消費型態的轉變,許多餐飲業者以此為契機發展線上與實體店面同步,或完全以線上為主的經營模式。 原本以經營店內用餐為主的業者,開始導入線上點餐系統來接受線上訂單,或是直接與外送平台業者合作,搭配外送服務將餐點或是商品化的冷凍食品外送到府,同時保留實體店面的經營,提供多元化的服務。